三、预期建设成效(包括条件与环境、实验队伍、实验教学、体制与管理、示范与辐射、特色等方面内容,应有量化指标) 依照“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结合中心建设思路,将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在实验条件与环境、实验队伍、实验教学、体制与管理、示范辐射和特色等方面预期建设达到如下成效。 1. 条件与环境 “十三五”期间,实现中心实验室环境设计布局更加合理,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凸显文化育人特色;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安全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保证应急设施齐备,责任到人。根据实验室发展需求,建立3个新的实验室,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对现有实验设备定期清查,更新维护维修,使实验设备完好率达98%以上,保证账、物、卡符合率达到100%,实验设备使用记录、维修记录和安全检查记录规范齐全。完善高校实验教学共享机制,使现有仪器设备使用率达99%。 2. 实验队伍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实验质量。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有序补充实验室相关专业的缺编岗位,引进人才3—5人,建设起一支50人左右的师资队伍;支持现有教师2—3人在职攻读博士,使得全院教师博士学位拥有率达到80%;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企业挂职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实务素养,使得新闻传播等专业师资挂职的比例在50%以上;选派具有创新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3—4人赴海外交流、研修、访学,将教师海外进修的比例提高到50%;积极聘请业界实务人士5—6人,作为实习实践指导教师。 3. 实验教学 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以“互联网+媒体”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拓展多个实验课程平台,构建视听媒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深层次上的“互联网+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融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每年加强开展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10—15个,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每年组织15%优秀学生参与实践,选拔10%学生参加大型设计比赛。 进一步完善配套实验教材和教学软硬件建设,出版实验教材2—3本,新编讲义8—10本,制作3—5项多媒体实验课件,录制2—3门慕课。 4. 体制与管理 实验中心继续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建设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由学校下拨。中心进一步健全中心教学、实验室安全、设备、人员、实验项目等各项管理制度,统筹调配实验教学资源,完善网络化实验教学,建立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在运行机制方面,改进教学评价办法,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和改革创新,完善实验教学运行经费投入制度和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每年选派2—3名实验教学人员赴国内外进修培训。 5. 示范与辐射 依托“中国语言文化创意与传播中心”和“天津市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承办教学研讨会和专业技术培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在交流、学习的同时,让国内外同行专家与学者了解中心的特色和模式。继续吸收和借助现代传媒与数字技术,将中国语言文化传统有效转化成直观的文化艺术作品或成果,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实验室资源的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力度,面向学校以及周边高校开放教学,每年接受外校参观人数增至300多人次。 6. 特色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理念。 1)借力现代传媒与数字技术,促进中国语言文化创意与传播模式创新 。以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借力现代传媒与数字技术,积极探索中国语言文化传承传播的有效途径。综合中心覆盖的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动画、教育技术学与数字媒体技术七个专业,成立了集文化创意、策划、技术制作等环节综合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大力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化创意与传播模式研究。 2) 以信息网络为媒介,通过共享平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提升。中心构建了覆盖7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网络空间,通过以“互联网+媒体”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和以培养视听媒体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深层次上的“互联网+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融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3)以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设计多元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设计多元、分层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高级思维方式与专业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层次目标位依据,设计面向各培养层次的实验课程群及其实验项目,通过设计合理、可操作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估办法来进一步的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